找到相关内容748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大学》古本

    之者众,食之者寡;为之者疾,用之者舒;则财恒足矣。仁者以财发身,不仁者以身发财。未有上仁,而下不好义者也;未有好义,其事不终者也;未有府库财,非其财者也。 孟献子曰:“畜马乘,不察于鸡豚;伐冰之家,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84040687.html
  • 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的历史简说

    学派最根本的抉择深理的论典之一。《中论》从缘起性空入手,以“一切法空”为了义,遍破迷执,这也是中观学派的根本思想: (中论 观四谛品)  以有空义故  一切法得成  若无空义者  一切则不成 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14243476.html
  • 法的意义

    解的意义来说,“法”乃指认识的标准、规范、法则、道理、教理、真理、善行等。   此外,《自在王菩萨经》卷上说:“法者,即是法性义;法性者,是不生性义;不生者,是毕竟不起不作义;义者,是不可说义。何以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284243786.html
  • 静波法师:对构建和谐世界的思考

    中的一滴水,是汇聚大海的基础。我们相信,一滴海水就是大海,而大海也就是由每一滴海水形成。又如《梵网经》说“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释迦”,《无量义经》说“无量义者,从一...

    静波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静波法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04244055.html
  • 唯识学的真实观

      唯识学是由存在论和认识论两大部分组成。所谓唯识义者,就是阐述万法唯识、唯识无境的存在观;所谓法相义者,就是诠释万法性相的真实原理,也就是唯识学的认识论。在理论上,存在论与认识论是互为前提的,没有存在论的认识论是无效的,反之亦然。唯识学认为,唯识学是内明的“无上无容”的法门,是释尊一生教法的极谈。唯识学的存在论和认识论更能体现一种独特的优越性,那就是它所阐释的道理十分圆满,令人生起净信,并且...

    胡晓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75545129.html
  • 《增壹阿含经》学记序

    不具录,其总义者,法归、法海。千经万论之归宿,诸法体义,众流所奔之大海也!    二、世间江河众流,若不治理归海,必成横水泛滥。城邑、聚落、家宅、田园,悉并灾害。    三、学士精通圣教三藏一十二部,...

    能海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42347173.html
  • 宗密大师学风研究(2)

    依经典为准,始可通达于诸法性相,圆融无碍。   (四)经有权实须依了义者:佛说诸经,有随自意语,有随他意语,有称毕竟之理,有随当时之机,有诠性相,有顿渐大小,有了义不了义,文字上容或有敌对相违的地方,...:凡欲明解诸法性相,先须辨得法义,依法解义,义即分明,以义诠法,法即显著,就以世物明之。三藏经论,所诠法义,只是一心,心即是法,一切是义。故经云:无量义者,从一法生,然无量义统唯二种:一不变,二随缘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5447542.html
  • 种子与现行

    种子,阙一不成。所谓六义者,一刹那灭,谓要其体才生,无间即灭,于转变位,有取与(疏抄为因生现名取,酬因名与)之作用,方得名为种子。即种子者,生果之功能。功能从 生 灭 变 化 起,故必为刹那生灭之有为法...种子,但引色法自果。心法种子,但引心法自果。此遮外道执一因生一切果,又小乘有部等执色心等互为因缘。具上六义者,唯第八识中生果公能,故名此功能为种子。然但言种子之自相,则一刹那灭,明其体之有生灭。三...

    黄忏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4748261.html
  • 红尘觉悟——摘自《红尘觉悟》

    缺乏使生命超越的理想。而这反过来说也是人们热衷于富贵利欲的另一个重要原因。孟子曾经说过生亦我所欲也,义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这就是说,心中有了比生命更重要的关怀对象,在二者只能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1748797.html
  • 研究佛学之目的及方法

    言说曰语。同是一语,不应当固执其语就决定是对的,当进观其所诠的义,以义实语,勿执语取义 。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者:究竟显了,谓之了义。同是一义,更须观其究竟不究竟,显了不显了。佛陀说法,如对人治病,应症与...

    太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75849041.html